最近看了这部剧由“90后演技扛把子”张一山主演的《鹿鼎记》,才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。
看完第一集就觉得,如果我有罪,请法律制裁我,而不是让这种剧过审,还能定档央八!
看得我是如芒刺背、如坐针毡、如鲠在喉。
哎,本来张一山的形象、特质和演技,是演韦小宝这个角色的不二人选啊!
我对他还有刘星和余罪的滤镜,非常期待这一版《鹿鼎记》。
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,败兴而归的我不禁开启疯狂吐槽模式:
金庸笔下嬉闹无赖但心中也有情义和慈悲韦小宝,怎么就突然变成了个猥琐油腻的市井泼猴儿?
同样是有点痞帅、小聪明、亦正亦邪,为何余罪张一山就演的活灵活现,韦小宝就演得猴急猴急的呢?
两个字:敷衍。
01/
剧情敷衍
剧情一开始,镜头就直不楞登地怼到了张一山那张挤眉弄眼的脸上。
还带着一个绿帽子,装成说书先生,猥琐地进行自我介绍。
后来的剧情更是没有逻辑、没有演技、没有审美、没有过渡的开始“失控”:
开局茅十八自爆;
5分钟韦小宝跟着茅十八就进京了;
15分钟韦小宝遇见海公公,被掳进宫,海公公被毒瞎,韦小宝假扮太监;
25分钟韦小宝认识了康熙;
第一集结束。
再后来,遇建宁,斩鳌拜。
陈小春版用了十集才讲明白,这一版五集就莫名其妙的讲完了。
没想到“史上最油腻”韦小宝的黄教主
也有翻身的一天
张一山不再是《余罪》里,痞帅痞帅的了。
镜头里的他不仅瘦的像猴,长得像猴,演得更像猴。而且后来,他和海公公站在一起,我都觉得海公公比他要阳刚。
不仅张一山严重出戏,这部剧里的太监服居然是白色的,拜托,后宫宫斗是很厉害,那也不会天天出殡吧。
而且斩鳌拜那段真的像抓个“鳖”,跟闹着玩似的。
张卫健版的《鹿鼎记》里的鳌拜可是能空手接炮弹的,这里的鳌拜呢?
堂堂满洲第一勇士居然活生生的被太监的无中生说的手足无措,哑口无言。
鳌大人,支棱起来啊!
我之前做过经纪人,跟过剧组。
自然知道一部剧的失败不能全怪演员,其中原因错综复杂。
自然知道,一部剧的失败不能全怪演员,其中原因错综复杂。
这部剧更是直接删减了15集,剧情儿戏像过家家,节奏快剪辑乱。
从编剧、导演、服化道再到后期剪辑,处处都透露着不专业和敷衍,人设全线崩塌,选角全员拉垮。
就说韦小宝的七个老婆。
哪一版不是各有千秋,性格各异,这一版除了朱珠和唐艺昕,我根本记不住脸,总觉得韦小宝喊错了名字。
都是美人,为何总是脸盲?
02/
态度敷衍
其实,在这一版《鹿鼎记》播出一年前,张一山就预警过,只是都没当真。
当时他似乎就觉着,新版《鹿鼎记》不会被大众接受:
“我们这个戏的画风已经往卡通和搞笑上面走了。”
“表演方式会写意一点,不那么落地。”
“说我什么都可以,我无所谓。”
“千万不要把我当成特好的演员,因为我也有演得不好的时候。”
看似洒脱和豁达,但在我看来,这些都是张一山给自己敷衍的工作态度、导致演技拉胯找的借口和后路。
画风卡通?你也不能真把人演成猴儿啊。
写意?额,这个我确实不懂。
无所谓?这个态度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,反正我都演完了,钱我也挣完了。
你们爱看看,不爱看就不看;爱骂就骂,反正我听不到。
不要当他是特好的演员?张一山同学,你可是在2010年,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成人礼时信誓旦旦地说过:
“我现在有一个梦想,就是大家说起张一山,都会异口同声地说,这是一个会演戏的好演员。”
怎么就变了呢?这十年发生了什么?
这后期找补不回来了,我就想看看他的前期准备。
我查看了张一山的微博,关于《鹿鼎记》的信息只有 4 条,都是2020年11月的,有三条是宣发的广告。
剩下那一条是在 11 月 4 日,内容是“最近在细读《鹿鼎记》...”。
这部剧 11 月上映,而拍一部戏的周期至少要三个月,所以拍摄前期竟然没有看《鹿鼎记》原著?!
或许张一山看了,只是没有发到网上,虽然这种概率很小,但也有可能。
但是从采访中张一山说的另一段话中,也会让我觉得,他根本没有研读《鹿鼎记》原著。
因为他认为韦小宝是“史上最可爱的一个人”,觉得他身上最关键的特质在于——“好玩”。
what?!!!
金庸在《鹿鼎记》的后记中写到:
“小说的主角不一定是好人。
小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创造人物;好人、坏人、有缺点的好人、有优点的坏人等等,都可以写。
康熙时代,有韦小宝那样的人物并不是不可能。”
所以,韦小宝最关键的特质是亦庄亦谐的“坏”。
比如说谎,周星驰版的《鹿鼎记》,他背靠皇帝,理直气壮怼鳌拜:
“你这么大声跟皇上说话,是不是想死啊?”
“皇上自有分寸,用得着你在这唧唧歪歪。”
陈小春版的《鹿鼎记》里,他更是油嘴滑舌,骗来骗去,靠着狐假虎威,玩转黑白世界。
其次,韦小宝的另一个关键特质是:虽好吃懒做,贪生怕死但有情有义,满腔江湖义气。
书中写道:“韦小宝一直打的是足底抹油的生意,一见风色不对,立刻快马加鞭,逃之夭夭。”
可每当朋友遇难,他脚底的油会少点。
陈小春和周星驰都抓住了这个角色的灵魂。
而张一山演得仿佛一个智障,实在敷衍。
另外,陈小春在拍《鹿鼎记》的时候,不仅仔细研读了《鹿鼎记》原著,还前后找了星爷7次,就为了请教韦小宝这个角色的精髓。
在采访中的时候,也是害怕演不好被骂,但绝对是希望得到认可,成为一名好演员的,而不是这种“无所谓”的态度。
结果显而易见,两版《鹿鼎记》,陈小春版被视为经典,张一山这个则被吐槽的体无完肤。
陈小春版《鹿鼎记》
03/
能力敷衍
有人说,为什么梁朝伟、金城武、刘德华演烂片的时候,人们都是喷烂片,反而心疼:
“梁朝伟、金城武是不是欠裸贷了?”
有能力提升,有能力做到最好,却敷衍了事,这就是原因。
好演员,即便演烂片,也是烂片里演得最好的;
能力上得过且过的,即便是演再好的剧本,配再好的剧组和配角,也是演得最烂的。
就拿开头我提到的能那个怼脸拍,韦小宝扮成说书先生进行自我介绍的桥段来说。
我觉得可能是在模仿,或者说致敬周星驰版的《鹿鼎记》。
这一版的韦小宝一出场,就的坐在妓院的空中说书。
动作同样浮夸,但表情却不夸张,加上这一身“老虎装”,还有点可爱。
周星驰版的韦小宝能将流水账说成故事,说的有趣逗乐。
让妓院的人越听越想听,妓院老板还担心他这样会影响生意呢。
再看张一山的演绎:瞪眼!
淡定自若:瞪眼;
十分震惊:张嘴 瞪眼;
欲拒还迎:五官挤在一起 疯狂摇头 瞪眼;
惊慌失措:灵活的眼珠 瞪眼;
气势汹汹:打拳 瞪眼
(你是和隔壁大宝贝学的演技吗?人家都成长了,你可长点心吧)
瘦弱的身躯、绿色的帽子、跳跃的眉毛,360度全方位拉扯的嘴角以及铜铃般大小的眼睛,油腻气息扑面而来。
虽然很不愿意这么说,但是没有了“刘星”“余罪”滤镜,“一脸猴相”的张一山真的不可。
按理说,刘星、余罪和韦小宝都是古灵精怪,虚头巴脑,小聪明一大堆的“痞子”,为何前两个演的是经典,后者就如此浮夸?
因为张一山能力跟不上啊。
再加上前期对剧本和人物理解的不透彻,就导致后期呈现出来的效果滑稽和用力过猛。
其实,张一山知道自己一直被“痞帅”的戏路套牢。
演刘星,靠灵气和天赋,痞气十足又古灵精怪。
而余罪,则是长大了的刘星。
张一山只需要在痞坏的性格底色外,加上自己学到的表演技巧和社会阅历,再有剧本和导演等的加持,才有了不错的效果。
0
但《鹿鼎记》要想演好韦小宝,就真的是纯靠演技了。
张一山也不是没有去突破,他也尝试过一些稳重的角色,比如前面提到的《重耳传》里的三公子,内清外浊可称惠,纵横捭阖君位夺。
但看豆瓣评分就知道了,《重耳传》豆瓣评分2.5,同样是剧槽点太多,无从下口。
《春风十里不如你》搭档周冬雨,倒是没像《鹿鼎记》这样拉胯,但也显露出弊病,张一山演得层次欠缺,过于单一,不是讨喜。
“演了那么多角色,张一山仍然只在本色出演他自己。”
去年,刘德华在接受鲁豫的采访中说,好演员分为天才型的好演员和好人型好演员两类。自己属于好人,而梁朝伟属于天生的好演员。
他说会因为演技上面的问题被大家吐槽,但是他有在一点点的努力,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让大家去接受他。
他从来不停止对自己能力的发掘和探索,也不断的去冲破大众对他演技的固有观念,一步一步慢慢成为好演员。
同样是表达“我不是一个特好的演员”的意思,但两人的传递出的情绪信息完全不一样。
“我也有演不好的时候”这句是实话,但不能是借口。
1
—— 写在最后 ——
敷衍这种态度,无论在生活还是职场,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工作专业上,都是非常不健康的心理状态。
人民网发过一篇文章中写道:
“生意开始敷衍,就是给同行让步,自绝后路。
感情开始敷衍,两颗心就...只能渐行渐远,抱憾余生。”
敷衍,其实就是场自欺欺人的表演。
生活敷衍你,其实是从你敷衍自己开始的。
张一山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说:“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,面对家庭、面对外界,50%的时候是要迎合对方的。”
不知道这次《鹿鼎记》,是不是也是因为“迎合”而妥协。
希望张一山以后不要过多迎合外界,最后只能敷衍自己,留给外界30%足以。
张一山,把你之前的灵气和天赋找回来,再演一部像刘星、余罪这样的经典角色!
最后,在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豆瓣评分是2.6,写到这儿就是2.5,不知道发出去之后,又是多少。